导航
关闭

奇闻吧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奇闻异事

古人选在午时三刻杀人斩首的真正原因

作者:admin 时间:2020-10-17 10:03:55 浏览:
后台-插件-广告管理-内容页头部广告位(手机)

午时三刻,太阳挂在天空中央,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。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“阳气”最盛的时候。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,认为杀人是“阴事”,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,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、监斩的官员、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。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,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。

午时三刻这个时间,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,这个时间,阳气最盛,人的影子最短,迷信的说法中,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。这应该是习惯上“午时三刻”行刑的最主要原因。

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。在“午时三刻”,人的精力最为萧索,处于“伏枕”的边缘,所以此刻处决犯人,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,脑袋落地的瞬间,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。这样看来,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,有体谅犯人的考虑。

午时三刻是什么时候图片

人死后,阎王爷会让鬼来将死者的灵魂运回阴间,正午是太阳最大最强的时候,阳气最为旺盛,所以厉鬼都不敢前来锁魂。

如果放在晚上或阳气较弱的时候,厉鬼都出来了,那可能会造成一些恐慌或者不好的事。阳气胜的时候,犯人也不容易变成厉害的鬼。

2、不让处决之人痛苦

午时六刻是什么时候图片

在中午太阳正热的时候,犯人已经筋疲力尽,注意力不会那么集中,砍头的时候也就不会非常的痛苦了。

关于秋后问斩,早在春秋战国便有“秋冬行刑”的规定,到了汉代,则规定除“谋反”、“谋大逆”等罪犯即时处死外,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。隋唐以后,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,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。后来,明清两朝又引入了“秋审”和“朝审”制度。即每年霜降后十日,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,称为“朝审”;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“秋审”,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、缓决、可矜、留养承祖四类,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,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。从明清两朝不难看出,秋后问斩与秋审或朝审制度有关。但这又是对汉唐以来一脉相承。

为什么偏偏要“秋后问斩”,这始见于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。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《礼记·月令》“仲春之月……毋肆掠,止狱讼”。古时候,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,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,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。灾害、瘟疫、祥瑞、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,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。设官、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,刑杀、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。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,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,古人认为,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,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,顺乎四时。

西汉中期儒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(前179-104)继承儒家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创造出一套“天人感应”的迷信学说。他认为,“天有四时,王有四政,庆、赏、刑、罚与春、夏、秋、冬以类相应”。天意是“任德不任”,“先德而后”,故应当春夏行赏,秋冬行刑。如果违背天意,就会招致灾异,受到上天的惩罚。从此,“秋冬行刑”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、长期化。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、十、十一、十二月,到了唐代,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、十一和十二月。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,直到清末。不过,话说回来,“刑以秋刑”制度虽然不致耽误农业生产,对统治者恣意妄杀起某种缓冲作用,但其政治实质则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之名,行杀罚之实,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,不得违抗,让老百姓俯首贴耳地任其宰割,使其统治得以巩固。

午时三刻,太阳挂在天空中央,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。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“阳气”最盛的时候。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,认为杀人是阴事,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,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、监斩的官员、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。

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,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。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“午时三刻”行刑的最主要原因。

当然,不排除另一层深意。在午时三刻,人的精力最为萧索,处于“伏枕”的边缘,所以此刻处决犯人,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,脑袋落地的瞬间,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。这样看来,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,有体谅犯人的考虑。

据剧本有"午时三刻开斩”之说,意即,在午时三刻钟(差十五分钟到正午)时开刀问斩,此时阳气最盛,阴气即时消散,此罪大恶极之犯,应该“连鬼都不得做”,以示严惩。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,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,并非是正午最盛,而是在午时三刻。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,亦即是斩刑有轻重。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,让其有鬼做;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,必选午时三刻开刀,不让其做鬼。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,所以皇帝常常下令将犯人推出午门斩首。

后台-插件-广告管理-内容页底部广告位(手机)
标签:
推荐阅读:

评论专区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