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后,杜虹的女儿张思遥、女婿鲁辰通过网络志愿者以及在美国的同学,辗转联系到了一个专门从事人体冰冻研究的科研机构——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(英文名称Alcor)。
据报道,该基金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之一。杜虹一家选择了花费12万美金(约75万元人民币)大脑冷冻。
我想知道,死后冷冻大脑,将来真的能复活吗?怎么复活?具体程序是什么?技术上有哪些难度?
“妈妈,我们未来见。”伴随着女儿的期盼,患胰腺癌病亡的重庆女作家杜虹的遗体被冷冻。杜虹期待将来能够通过解冻、移植等步骤“死而复生”。这一梦想真的能够实现吗?冷冻人体尤其是人脑,是科学实验还是商业骗局?现代医学距离科幻还有多远?
冷冻遗体等待“复活”
61岁的杜虹是知名科幻小说《三体》的编审之一。据报道,这是我国首例参与人体冷冻保存以待“复活”的案例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读博士魏景亮,是此次人体冷冻手术中负责联络沟通的主要志愿者。据他介绍,2015年5月30日,杜虹离开人世后不久,医生即对其遗体注射相关药物,启动冷冻过程。经过灌注、降温、“玻璃化”的遗体,被送到位于美国阿尔科基金会总部。头部被分离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下,接受长期护理和保存。等待未来的科技能解冻头部、再造身体,实现“复活”。
“这次冷冻遗体耗时1个多小时。家属支付费用为12万美元,包括头部保存费用5万、手术费3万,美方人员食宿经费4万美元。”魏景亮告诉记者,根据合同,只要条件允许,阿尔科公司将无限期保存遗体,并负责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活过程需要的费用。
阿尔科基金会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8月31日,基金会有会员1027名,保存有141具经过冷冻的人体。
只管“冻”不管“活”
据悉,目前世界上提供冷冻人体业务的机构还不多,且价格高昂。现阶段,这些机构能操作的只有冷冻和保管步骤,“复活”尚未被提上议程。魏景亮坦承,至于以后采取什么方式解冻,现有的机构还没有考虑。各个机构也没有对未来的“复活”做出任何承诺。
中国有人参与冷冻遗体的消息传出,引发了学界乃至社会的关注,探讨质疑声四起。
“我根本无法想象在零下196摄氏度保存的头部是什么样子。”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、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江基尧曾经率先使用“超深低温技术”治疗脑缺血性疾病,他表示,相比于其他任何一种细胞,脑神经细胞尤其“娇嫩”,耐缺血缺氧的时间非常短暂,在常温下4到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损伤,难以想象在液氮中保存,更从未有过复温的探索。“这并不是医学的范畴,而是一种商业行为。”
“退一万步,即便我们可以使神经细胞冷冻复苏,神经系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网络,必须无数个神经元协同作用。”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杨国源说。
至于经过了冷冻复苏后的病人会保留多少之前的记忆和人格,业内多位专家表示都还只能臆测。
科学试验如何面对伦理挑战
“我不认识杜虹,但是关注她和家人的选择,钦佩这种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。”雨果奖得主、《三体》作者刘慈欣告诉记者,“但是我认为,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,要‘复活’冷冻中的人体面临巨大障碍。”
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学部主任沈铭贤研究员表示,目前,我国法律并没有禁止人体冷冻和长期保存的规定,但是,这一行为探索打破生命周期,对医学伦理形成了巨大挑战。
冷冻人体移植脑部“复活”面临着伦理难题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朱宏伟教授称:人的思维意识主要由脑部产生,但是身体其他部分,例如心脏分泌激素,也有自主的节律,能对人脑产生影响,人脑移植后的新复合体到底是谁,他的社会属性如何,国内外都没有明确答案。(据新华社上海9月22日电)
近期,几条惨烈的交通事故在网上掀起了关于“规则”的讨论,规则意识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?怎样建设现代社会的规则意识?
2016/11/16
个税谣言背后的中产焦虑个税改革如何能真正实现调节收入的作用,赢得社会认同?而不是”喊痛“?除了更加科学合理,还需信息透明。2016/11/16
谁给双11大战提供“弹药库”?如火如荼的双11你剁手了吗?你知道在这背后谁给各大电商提供双11的“弹药库”吗?每一次的商业大战,它都在后方不断补给资源。2016/11/11
互联网+印刷来了!在租车、房屋短租等领域的共享经济大多采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B2C模式,但阳光印网创始人张红梅却将这一概念成功嫁接到企业用户领域。2016/11/9
如何走好“套路”这条路?“套路”这个词最近很火,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社交圈。一句“满满都是套路”加上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,能引发无数人的共鸣。2016/10/14